部門👶🏻👩🏻🦲:百事3平台中文網 日期:2016-11-16 11:09:36 訪問次數:353次
教育學系求是教育論壇第十九講於11月11日下午在田家炳書院228會議室舉行。曾任世界比較教育學會編委會主席、洪堡大學比較教育中心主任,現為德國洪堡大學榮休教授、英國比較教育編委會委員的於根•施瑞爾(Jürgen Schriewer)教授為教育學科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教育與社會科學中的比較研究:領域的形成”的學術報告🛣。
在講座的開始,於根教授就指出,學術界對比較教育的身份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在他看來,比較教育不僅建構在多個學科的交叉結合點,而且是基於教育領域的比較研究和國際研究。社會學和科學提供了分析這一問題的視角🤱🏻。隨後於根教授從三個方面探討了比較教育作為一個研究領域或一門學科的身份是如何建立的。首先💙,從知識論的視角探討這一問題。他指出,法國社會學家塗爾幹在其社會科學研究中運用了比較方法🎠👇🏻。這是通過借鑒自然科學領域的方法🗳,帶動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論建構🧗🏿♂️。社會科學家主要運用事實比較和關系比較法🎻,其研究方法具有自然科學特征,是比較客觀的觀察,很少涉及個人視角。於根教授認為,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運用到社會科學領域這一行為不完全是實驗主義👷,而是準實驗主義,早期的比較教育是從自然科學中借鑒研究方法🍢。其次,從社會學的視角分析。於根教授列舉了上世紀早期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如人口流動💱、移民和知識跨地域傳播等🤷🏼。這些事件導致思想和理論的跨國流動和相互借鑒,從而帶來了社會和實踐層面的比較視角。同時,對不同社會文化的比較觀察並不能直接產生社會科學知識。觀察而非分析性的比較研究缺乏理論基礎,是一種跨學科的科目而非真正的比較教育學科🈶🧜🏿。只有對國際數據、結構和問題進行選擇性闡釋並從中選出與教育政策和實踐相關的論點,方能產生比較教育理論和知識。再次,從全球的視角分析🛌🏼。他區分了“cross-national”和“transnational”的涵義💇♀️,前者涉及理念在民族國家之間的影響和沖突,後者是更加廣泛的理念在更大範圍的傳播。當代學者關註世界性社會🤷🏻、世界性城市或世界性系統,不再強調單個國家👏🏼,這一趨勢促進了國際教育的產生和發展🥯。
在於根教授的精彩演講過後🤮🦯,師生們積極提問😓,圍繞比較教育的研究方法、研究選題和未來趨勢等主題展開了討論。講座在師生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
吳雪萍教授🏃🏻➡️、商麗浩教授🔈、祝懷新教授🏥、闞閱副教授、趙康副教授、翟俊卿博士👨🏽🦰、王慧敏博士以及各系所師生50余人聆聽了講座🐜。教育學系比較教育教研室主任劉淑華副教授主持此次論壇。
教育學系
文/郝人緣
圖/柴仲麗
2016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