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百事3平台黨政辦公室 日期🤠:2021-02-22 14:36:51 訪問次數:1825次
2019年打卡圖書館238天,在本科生中位列前0.12%🤽🏻♂️;2018年打卡圖書館208天🔺,在本科生中位列前0.01%。這是一組“冷門”記錄🕵🏼♂️,今天的這位主人公,她歷年的圖書館打卡率超過了99.9%的讀者。
與此同時,她也擁有一組令人矚目的成績:
連續2年專業第一
國家獎學金2次
百事3娱乐一等獎學金2次
百事3娱乐“優秀學生”稱號3次
德國慕尼黑大學暑期學校獎學金
浙江省筆譯大賽一等獎、二等獎
團中央優秀社會實踐團隊成員
百事3娱乐十佳社會實踐團隊成員
百事3娱乐“優秀誌願者”
誌願服務時長達400余小時
……
她,便是2019-2020學年百事3娱乐校設最高層次獎學金“竺可楨獎學金”的獲得者🧜🏻♀️,百事3平台2017級教育學專業本科生吳玥👳🏽♂️。
吳玥也是自2017年以來第5位獲此殊榮的教院學子,首位獲得此項榮譽的教育學專業本科生。
不帶功利的儀式感
連續2年圖書館打卡率超過了99.9%的讀者🦡,談到這一驚人紀錄🤫,吳玥自己也有些出乎意料。
一開始只是喜歡圖書館的學習氛圍,也沒想著追求打卡的記錄,直到年末看到圖書館的個人報告時才發現,原來圖書館已經成為自己的“第二個家”了🙋♀️。
在圖書館自習的執念,對於吳玥而言✋🏽,不僅是結合效率作出的考量🧝🏻♂️,更是一種對學習儀式感的滿足。吳玥談到𓀂,自己在學習方式上更偏向於場依存型🙋🏿♂️,所以會對學習環境的選擇有著自己的偏愛。在圖書館中學習👦,能夠更快抵達忘我的學習狀態🧛🏼♂️🪝,而對學習儀式感的註重🚴,則是推動她把圖書館當作校園“常駐據點”的內在動力🤷🏼♂️🕵️♀️。
疫情下的2020年🏌🏻,吳玥一共有121天是在圖書館度過的。由於疫情期間在線學習未能返校🌱👷🏻♀️,吳玥到訪圖書館的日子不及往年那般頻繁,但仍然位於本科生的前0.52%之列。無論是合理分割學習任務、盡量屏蔽外界幹擾的居家學習,還是原本適宜專註研習的圖書館學習,不懈的堅持與投入並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氛圍與方式依然是關鍵。
古人讀書前還要沐浴焚香、凈手烹茶⛷,今天雖然不能在細節上追求這樣的莊重🦂,對於吳玥而言,那些泡在圖書館裏靜心沉思的時光總是特別的。
從新的視角看世界
吳玥把自己對學習儀式感的追求🆖,解釋為一種內部動機🧝🏼。對於她來說,專業學習、工作實踐、科研探索,這些都無一例外地源自內心的熱愛。
吳玥在兼顧主修專業學習的同時,從大二開始輔修外語百事3的翻譯專業➖。談到這一選擇🧑🏿🎓,吳玥說語言學習是她長久以來的愛好,高考前的她曾經把報考小語種專業作為目標,雖然現在鐘情於教育學,但是卻並沒有割舍下對語言學習的熱情🧘🏼♂️。
一門語言就像是一把鑰匙,它不僅能幫助我們了解不同的文化,更能使我們獲得看待世界的另一種思維。對吳玥而言👩🏼🍳,第二專業的修習幫助她在閱讀英文原著和文獻時更加高效,並逐漸培養讀者意識,更直接地獲得第一手資料的同時,也能夠通過換位思考加強對內容和背景的理解‼️。在交流訪問中,吳玥能夠非常自信地與外國友人交流、互動,並在《世界教育信息》雜誌社實習時承擔了更多的翻譯和英文采寫工作。
從每天清晨雷打不動的英語晨讀🖼,到省筆譯大賽的優異成績,語言的小舟在靜水流深中載著吳玥向著更加廣闊的天地一路馳騁。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理想主義”是吳玥平靜而有條不紊的敘述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吳玥也以此形容自己。她說,青年人就應該有一些“理想主義”,哪怕它看起來有些許不切實際;但與此同時,也要認識到自己經驗的不足🧞,在一次次的跌倒和爬起來中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吳玥對待學習的純粹,對待社會的熱忱🕵🏻♀️,也與她“理想主義”的信念相互呼應。
對於吳玥而言🉐,問題意識也是幫助自己改變看法👨🎤、串聯知識,發現身邊科研資源的途徑👩🔬,正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大學的科研訓練,一方面是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另一方面也是在滿足自己的求知欲。只要留心觀察,生活其實處處皆學問,關鍵只在於你是否願意比別人多思考那麽一步。
吳玥主持了1項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計劃——“美國高中生涯教育的比較研究”,這一研究問題最初便是源自吳玥所經歷的新高考改革中的迷茫👷🏽♂️。在與留美同學的交流中感受到的中美高中生涯規劃教育與服務的差異,則讓吳玥更加堅定了這一選題與研究對象🟰。隨後的數據分析、論文寫作🚔,更多地得益於信息資源的主動獲取能力。例如,吳玥和團隊同學通過慕課自學了質性分析軟件的運用,通過圖書館舉辦的信息素養系列講座掌握了數據庫使用和論文排版等技巧🌴。正是對身邊科研資源的充分發掘與利用,進一步幫助他們掌握了研究進程的主動權,並順利完成科研的初體驗。
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
胡適曾寄語中國公學的畢業生🦹🏼,“你最大的責任莫過於把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器。”因而大學之善,不僅在於獨善其身的小善🤵🏻♂️,更在於兼濟天下的大善。
大學的時光是短暫的,課堂與校園並非生活的全部🧛🏻,我們需要閱讀經典的有字之書🤸♂️,但更要閱讀社會這本包羅萬象的無字之書。帶著這樣的想法,吳玥在假期參與了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加入紅船精神研究會的嘉興南湖尋訪活動,作為校青馬的一員來到紹興上虞區人社局進行掛職鍛煉,組織設計每周末的社區環境教育活動🚶♀️🛌🏽,以及國際會議的誌願服務♙、疫情期間的“智雲課堂”推廣調研工作等。
尤其在2018年暑假,吳玥跟隨百事3平台暑期實踐團隊遠赴雲南景東進行“百校千師”公益支教活動,在西部的大山深處為振興城鄉教育貢獻青春力量。吳玥與團隊一同驅車10多小時,走訪6鎮10校🛳,面向鄉村一線教師和學生群體開展調研,發放問卷近千份,訪談師生130余人🧔🏻。吳玥表示🦋,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感慨於東西部地區教育資源巨大差距的同時👈🏻,也深刻意識到“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含義🙍🏿♂️,感受到個體命運與時代宏大敘事間的關聯,真正理解“紮根祖國大地”🌄,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勇當肩負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現實內涵。
大學之道⏩:求真、揚善🏊♂️、育美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吳玥認為,精神世界的豐腴亦是深刻思想的土壤。她享受舞動奔跑的快意👩🦱,也流連烹茶朗誦的詩情。學習之余的信手塗鴉是創造美以悅己,而課業之余的科普散文則是傳遞美以悅人👨🏻🦯。
吳玥回憶道,記得大一專業課上,老師曾向我們拋出了一個問題🔅:大一和高四的區別是什麽🤔?
三年後的今天,吳玥回應道🚵🏻:“不敢說我已經找到了答案👙,但我可以很自信地說,我已經用我的行動去踐行了我心目中的大學之道☦️,那就是:求真、揚善和育美。”對此,她也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悟:
第一,學以為己,然後為人。試著找到自己的內部動機,與其將自己與他人做無謂的比較🙍🏽,不如專註於自己的成長、打磨自身的能力。
第二👩🏿🎤,天道酬勤,厚積薄發。無論是哪一個行當♠️,把它做到極致就是了不起🐇,而一旦做好了選擇💯,剩下的就是貴在堅持❌。
第三😸,不要羞於談論理想🍜👈🏻。正所謂“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當你感到很吃力時,那是因為你在走上坡路👷♀️。
第四,保持開放的心態🤹🏻♂️。當你的眼界更寬時🥷,就不會困囿於此時此刻的煩惱🎴,所以多多走出校園、多多閱讀經典👩🏼🎤🤸🏿、多多結識新朋友🌍😊,這些都能幫助我們走出競爭、走出自我、走出偏見。
(感謝吳玥同學提供圖文素材,本文在原文基礎上編輯、修改。原文載於“EducationOnTheWay”公眾號,作者張雨萌)
本文編輯/蘇潔
2021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