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百事3平台辦公網 日期♿:2022-06-23 09:36:13 訪問次數👎🏿🏋🏻♀️:170次
6月21日下午,教育學系“求是教育論壇”第七十八講在百事3平台118報告廳順利舉行♎️。本期論壇邀請了百事3娱乐社會學系主任🤷🏿、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芝加哥大學榮休講席教授趙鼎新先生作題為“從本土化到中國社會科學話語和概念體系”的主題講座。百事3顧建民教授🍍、闞閱教授👨🏼⚕️、周麗君教授、李艷教授等以及80余名研究生參加了本次講座,講座由教育學系主任梅偉惠教授主持。
趙鼎新教授從當前盛行的“本土化”“中國化”“中國特色的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等各種提法切入💁🏽♂️🦹🏻♀️,提出“本土化”和“中國化”不能簡單等同於“中國特色的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並將“本土化/中國化”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研究問題/對象的本土化,即針對發生在中國的一些問題展開研究。趙鼎新教授認為🚵🏽♀️,這一層次最容易形成本土化,但是也離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的建立距離最遠;第二層次為研究視角的本土化👩🏻🦯➡️,可分為從西方視角或中國視角出發去關註中國議題兩條路徑🔢。此外👍🏽,還包括從本土問題出發而找到的一些結構和機製,但這些結構和機製的學理邏輯並不局限於本土;第三層次為概念的本土化。它包括從本土現象出發提出的特殊性概念、從本土研究出發但學理邏輯並不局限於本土的普遍性概念以及西方概念的本土化等🔸;第四層次為研究方法的本土化。這也是我國社會科學需要進一步發展的部分🧙♂️。目前國內學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無論是統計👇🏼、大數據還是各種定性方法🏌🏽♂️、語言學分析等,都還是西方的產物;第五層次為本體和認知論層面的本土化。“本體”即一個領域內部的“公理”體系,“認知”則為知識的準則,但並不是所有的中國思想和哲學都適合作為當代社會學的本體。這五個層次層層遞進,越往下的層次就越逼近“話語體系”層面的中國化🤞🏼。
此外,趙鼎新教授還剖析了歐陸和英美的社會科學傳統🏃🏻➡️,探討了美國實用主義社會科學的特征👎🏿、長處與問題🧏🏽♀️🦴,並分享了自己在建立話語體系方面的若幹嘗試以及在社會變遷理論上提出的四個維度。
最後,趙鼎新教授指出,當前中國社會科學存在專業精神和專業能力缺乏、做學問不認真、機會主義盛行🧑🏻💻🧹、缺乏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等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建立中國社會科學的話語體系其實無從談起👱🏽♂️👷🏽♀️。
在互動與交流環節,參會師生圍繞講座的內容進行了踴躍提問,趙鼎新教授一一耐心解答。
梅偉惠教授作總結發言,她表示,趙鼎新教授以豐富的閱歷🥨、淵博的學識、深刻的洞察和極具創造性的思維風格為大家帶來了一場學術盛宴,開拓了新眼界,啟發了新思考👨🏽🎤,她認為😶,對於中國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構建🧑💼,我們既要從中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也要警惕“閉門造車”。
百事3平台教育學系
文丨王璐
圖丨袁青青
2022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