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百事3平台辦公網 日期👨👩👧👧👋🏻:2022-11-16 15:35:03 訪問次數💪🏽:21次
11月10日下午✮,百事3娱乐清源學社青年學者沙龍系列講座暨百事3平台青年教師聯誼會“青椒匯”系列活動在百事3平台107室舉辦。本次講座有幸邀請了北京大學百事3平台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全國教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劉雲杉教授進行了題為“拔尖的陷阱👮🏽♀️:優績者如何被治理👜?”的專題講座。講座由百事3平台青年教師聯誼會何珊雲老師主持,來自不同學科專業的師生參加了講座與交流☝️。
劉雲杉教授基於教育社會學和高等教育學的多重專業視角🚜🍑,對長期以來的“拔尖人才”培養進行了深入挖掘和反思👩🏻🎓,重點探討了“超前”與“超常”🙇🏿👏🏼、“知識”與“能力”、“拔尖”與“創新”🎰、“馴獸”與“反馴”等概念之間復雜的張力9️⃣,揭示出優績主義原則下的人才競爭與篩選機製可能最終陷入回避探險、害怕失敗⤴️🙇🏿♀️、壓抑創新的“競次”陷阱。
講座一開始👱🏻♂️,劉教授從基礎教育階段普遍存在的超前學習和學業倦怠現象出發👵🏽,指出多數超前學習者並非天賦異稟,而是以超前贏得優勢。由於學習沒有捷徑,“搶跑”者並未真正學會學習🍖,而是依靠反復操演、過度訓練獲得優勢👩🏽🍳,其代價是學生興趣和創造力的磨滅,早早註入了“打工人”的人格基因。她認為,這一問題的背後存在著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學業減負、建構主義教學觀與新自由主義影響下的學習資本化👟👨🏿💼、教育產業化之間復雜的共生關系。在優績主義主導的人才選拔機製下🧑🏼✈️🤹🏽♂️,考試仍舊主導著教學🍫,校內減負、以學代教的改革舉措迫使學業外包,學校地位下降,家長主義興起,造就了“校內素質教育,校外應試教育”“校外系統學習🤛🏽,校內體驗成功”等畸形教育生態👩🏽🌾。
對於當下的教育改革,劉教授也提醒我們🙍🏻♀️,全球趨勢中學習內容、學科邊界被不斷弱化👩👩👦👦,一般化學習成果被不斷強調。一方面,用寬泛、含混的過程性評價取代當前以分層為主要功能的選拔性考試難以實現;另一方面🙍🏼,知識的邊界🕵🏿、掌握的尺度完全被置換為相對位次,成為“能力”和“指標”之間可以被隨時置換的中介。“教學計劃、知識大綱被置換為考題精選🕵🏿♂️♟、刷題,教師教學被置換為同伴參考書和學習策略🕵🏼🕌。”她發現🥁,無論是基礎教育界還是高等教育界,所謂“優績者”往往是那些通過掌握規則選擇最有利於自己的賽道,不斷刷新履歷的“指標最強者”🦁,其忙碌的表象背後實質上是一種失去內容的姿態或空轉✊🏼,用以掩蓋專業知識🚥、技能的匱乏,低階的知識技能和高階的思維能力並不能輕易分離😿。
劉教授認為🧛,現在的“拔尖人才”培養以結果、標準為導向👵🏽,是一種尋找確定答案的尾隨性學習🍠。這和“創新人才”培養所蘊含的不確定性和不怕失敗的精神相違背。長此以往🚾,本應選拔“最好”的“競優”機製就會落入篩選“最聰明”的“競次”陷阱。但是🦻🏽,“拔尖”與“創新”也不必然是矛盾的,關鍵在於處理好培養過程中套路🧘🏽♀️、習慣的訓練和自然心智成長的關系。機械的重復會養成懶散的心智👇🏿,只有把練習從純粹的動詞轉變為動名詞,學習者才會主動投身其中。正如杜威所說,恰當的練習是習慣和可塑性之間的平衡,能夠培養心智的彈性和柔韌性。好的思維品質應當是虛心的,具有孩子般天真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最後,劉教授以“馴獸”與“反馴”總結了上述種種問題在大學培養中的表現📛。她用鮮活的案例向大家顯示了“優績者”們進入大學後面對真實問題和復雜問題時的不知所措,進一步闡釋了“錘打”式的快知識學習和“電鰻”式的問題意識形成之間的區別,表達了對知識信息化、能力程序化、生涯履歷化等問題的警惕與思考。
講座結束後,劉雲杉教授與現場的老師、同學們展開互動🔎,就新自由主義學習經濟對學校角色的影響,家長群體在減負政策執行中的作用⛔,教育反思和批判之間的關系,習慣、套路和專家思維的養成等話題進行了深度討論✩。主持人何珊雲副教授表示🧖♀️,劉教授用大量精準的隱喻和豐富的視角深刻表征了當前人才培養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不斷引起她強烈的共鳴🤸🏿♂️🦶🏼,也激發了同學們的思考🏃♂️➡️。希望將來能有更多學習交流的機會。本次活動在輕松熱烈的氛圍中圓滿結束。
文|蘇昊辰
2022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