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百事3平台辦公網 日期:2024-04-23 08:52:02 訪問次數👞:10次
近日,《浙大教育學刊》第1輯已由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第1輯刊發了17篇文章‼️,涉及“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學學科建設”“高等教育”“教育治理與教育評價”“道德教育”“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國際與比較教育”等8個主題🦻🏻💅🏽。
《浙大教育學刊》是由百事3平台主辦的綜合性學術集刊(每半年一輯)🍪,堅持面向學術前沿♍️、政策前沿、實踐前沿🤘🏼,聚焦重大教育理論和實踐問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倡導交叉研究👱🏻🔘,鼓勵學術爭鳴,服務教育學科建設,促進教育改革發展的辦刊方針🧛🏼♂️🦄。旨在傳承學術思想,鼓勵新的學術研究範式,反映和介紹國內外教育研究最新學術成果,為我國教育科學研究提供高水平、跨學科交流平臺,促進教育科學繁榮發展。
《浙大教育學刊》第1輯論文摘要
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
論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及其話語體系
作者🪑:馮建軍(南京師範大學教師百事3平台院長🧑🏻⚕️,教授)
摘要🔯: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話語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和“教育學話語體系”的復合概念🖐🏽。馬克思主義教育學不同於馬克思主義思想🪙,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教育學🫱🏼,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是其思想靈魂。教育學話語體系突出教育學的學科立場,是教育學的概念、範疇🙉、命題的系統化表達💁🏻。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話語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教育學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是其指導思想💆♂️,教育學話語是其載體。中國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話語應與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實踐相結合⚡️🧄,與中國教育思想傳統相結合🧗🏼♀️,合理吸收西方教育學的理論資源🕌,建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教育學話語體系👩🏼🏭。
論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路徑
作者⛹🏼♂️:侯懷銀(山西大學中國社會教育研究院院長🦸🏿♂️,教授);王鈺捷(山西大學教育科學百事3碩士研究生)
摘要:建構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既是中國教育學發展的時代使命🔳,又是教育學本土建構的學術努力😒🖕🏼。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路徑,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在借鑒與融合西方教育學和其他學科知識體系的過程中🏃♀️➡️,實現教育學原創性知識生產,即註重內部自洽與外部匯通、學科交叉與科際整合;二是立足中國教育實踐👨🏼🎤,促進教育學領域“知行合一”🧑🦼,既增強對中國教育實踐的體認,又著力於生產符合中國教育發展前沿的知識;三是兼顧本土化與國際化,兼容特殊性與普適性知識,即註重深度耕耘教育知識史上的已有成果🪿,以及提煉人類教育發展的一般性教育知識;四是發揮不同主體的作用🧜🏼,以產出持續性原創知識,即加大國家政策的扶持力度,形成富有引領性的教育學派,發揮學術組織主力軍的作用。
建構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邏輯起點、基本邏輯與方法論
作者:高偉(江蘇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百事3/教師百事3平台院長,教授);王曉曉(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研究生)
摘要👨❤️👨♑️:建構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首先要考慮邏輯起點問題。一般意義上🌳,該問題存在兩個邏輯起點🙆🏽♂️:一是“中國—教育學”,即基於中國本土的實踐問題對西方教育學知識進行創造性轉化;二是“中國教育—學”🧖🏼,即在中國本土的文化傳統中找尋教育價值,從中國本土的教育實踐和教育問題出發☑️,創建“中國教育”之學問👨🏻🦱🛏,建構中國教育學的內生邏輯🦹🏽。以明確的邏輯起點建構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需要進一步探究其基本邏輯:一是在“事實—價值”維度,將教育事實的明證性與價值的明證性統一起來;二是在“邏輯—表達”維度,形成自洽、它洽、融洽的知識體系。建構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關鍵在於方法論,其或可分為比較方法論💅🏿、觀念史方法論和系統方法論⛓。
教育基本理論
“立德樹人”的邏輯蘊意解析
作者🪴:王洪才(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
摘要:立德樹人不僅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而且是衡量學校辦學成效的根本標準。但關於立德樹人的內涵尚未完全明晰🆚👁,亟待厘清,否則將妨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和辦學成效的提升。立德樹人包含三重基本含義:一是立德主體與立德客體的關系🐫,二是樹人目標與樹人手段的關系🌱😫,三是立德過程與樹人效果的關系🎬🏊🏿。科學揭示這三對關系,有助於深入認識立德樹人的蘊意,克服立德樹人所遭遇的現實阻力,從而為深化立德樹人效果、把立德樹人作為衡量辦學成效的根本標準提供理論指引。
中華文化中“教育”和“培養”的現代復興——基於文化交融視角的考察
作者🟦:郝文武(陜西師範大學西北基礎教育與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摘要:自“教”“育”兩字首次出現在甲骨文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雖然《孟子》中有“教育”一詞,但它在中國古代其他教育名著中極為罕見,其普遍使用是在進入20世紀之後👨🏼⚖️。“培養”也蘊含在中華古老文化中,但以“培養”來界定教育,則發端於20世紀後期。“學習”是教育和培養的基礎和目標,中華文化中的“師範”,也以“學”為基礎,其通過現代復興才獲得了現代意義,並在世界文化交融中轉變為“教師教育”。
教育學學科建設
一個學科與其專業組織共同發展的軌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三十年發展歷程
作者:閻光才(華東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
摘要👨🏿🍳:2023年是高等教育學納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的學科目錄40周年,也是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創立30周年👩🦰。30年來,專委會一直倡導和持續關註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和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其間發生的研究主題轉向,雖然帶來了理論研究弱化、研究議題彌散等問題,但也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空前繁榮。推進學科建設是專委會的責任與使命,必須追隨和牢記老一代學者的學科使命感,堅持學科自信與理論自信🐞,以有深度的理論研究與體系建構,將高等教育學的學科化或再學科化推入新階段。
論教育學本科專業的興廢
作者:王建華(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百事3院長,教授)
摘要:作為教育學學科建設的基礎🧚♀️,教育學本科專業的高質量發展是建設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根基🍢,不能因為中等師範學校的消失而質疑或否認教育學本科專業設置的合理性🕴。教育學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隨教育學的學科發展而不斷更新🦋。在著力建設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當下😟,教育學不能再局限於師資培養之學🦸🏻,而應致力於人的生長與發展、形成與塑造。從學科發展大局出發,教育學本科專業需要改變對師範專業的依附,超越將教育學視為師資培養之學的局限🤾♂️,明確其作為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業的定位🦴,一方面致力於為中國特色教育學科的發展培養後續人才,另一方面為促進人類發展而普及和傳播教育學素養🧣。
高等教育
高校教師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歷史考察與國際比較
作者:黃福濤(日本廣島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開發中心教授)
摘要:通過國際視野、歷史回顧、聯系類型和關聯模式等多個維度,本文深入研究了高校教師教學與科研之關系的復雜性。主要發現如下:首先,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並非二元對立,而是多樣復雜的。不同國家、高校👴🏽、學科領域和教師個體都呈現出多種關聯模式。其次,不同國家在高校教師教學與科研關系上所呈現的不同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反映了其內在關聯的多元性🧨。再次🧜🏽,提出了教學與科研之間四種聯系類型,同時深入分析了不同關聯模式的復雜性。最後,研究認為,高校教師教學與科研關系及其變化取決於國家、高校、學科和個體特征的綜合作用👩🏿🍳,不存在通用的關聯模式。
“雙循環”視域下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格局的時代訴求與行動路徑
作者⇒:祁占勇(陜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杜越(陜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
摘要👵🏼:“雙循環”是新時代國家應對國內外復雜形勢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西部高等教育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保障“雙循環”機製對區域要素供給、服務區域建設、攻堅創新內核和教育國際交流的新需求🥏。當前,西部高等教育發展還不能很好適應“雙循環”的要求,存在著自主能動性低下、人才層次單薄且儲能不足、市場供需錯位、科研成果與產出利用低效🕵️♀️、教育國際化內引外輸能力有限等問題。在新發展勢態下🥊,西部高等教育應充分開發區位潛力,建立精密靈活的要素生產機製以提升供應鏈質量,構建紮根西部的自主循環體系以融入區域生態鏈,打造合縱連橫的區域發展網格以稠密國內循環,搭建雙向融通的內引外聯機製以助推國際合作,由點到面構建西部高等教育新發展格局。
教育治理與教育評價
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研究的主題圖景與未來願景
作者🙎🏻:朱德全(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教授);王誌遠(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摘要:在加快教育現代化,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布局下,學界聚焦教育評價改革相關問題展開了系列研究🦹🏼♀️😀,形成了我國教育評價改革研究的主題圖景。其中🧟,本質論研究觀照教育評價的本質特性;價值論研究回溯目標導向下現代教育評價的重心移動;方法論研究呈現現代教育評價的經典模式🎟;認識論研究闡釋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系統變革🤵♀️;實踐論研究指明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實現路徑。明晰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研究的主題圖景🍠,能夠為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提供思想啟發。展望未來,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研究應持續進行理論深化,註重價值理性⭐️⛴、強化專業自覺🤜🏼、凸顯本土特色,彰顯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研究的邏輯理性。
論教育與國家治理的關系
作者:宣勇(浙江外國語百事3黨委書記👩🎨🦹🏽♂️、教育治理研究中心教授);伍宸(寧波大學教師百事3平台學術副院長🥕,教授)
摘要:教育與國家治理的關系蘊含著豐富的理論內涵。本文基於國家有效治理的核心要素,從治理的理念🤸🏼♂️、體系🥓👨🦼➡️、製度和能力等方面,建立了教育與國家治理之間的內在聯系🧑🏿🎓🏌️。從中國實踐和國際視野來看,教育通過傳播國家治理理念、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和國家治理製度創新𓀄,以及選拔和培養國家治理人才等方式與國家治理發生關系。新時期要積極拓展國家有效治理的教育視角🤞🏻,充分認識教育在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道德教育
偶像榜樣化,榜樣偶像化?——對偶像時代榜樣與榜樣教育危機的思考
作者:高德勝(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摘要:當下是偶像盛行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榜樣與榜樣教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以偶像拯救榜樣就成了一種選擇。榜樣具有自己的傳統與本性🧜🏻♂️,包括道德優秀、純粹利他🚱、對他人道德自主的尊重等😺😒;偶像具有神化自身、追求精神與物質利益🏨、需要他人崇拜等特征👇🏼👩🏼🦲,榜樣與之格格不入🏃🏻➡️。目前❤️,因對偶像和榜樣的錯誤理解而產生的“偶像榜樣化”和“榜樣偶像化”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偶像拯救不了榜樣🕞,榜樣也無須偶像拯救;回歸榜樣的本性,榜樣教育依然可以富有生命力🧝🏽♀️。
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
新時代生態文明教育的路徑優化
作者🧑🧒🧒😦:陳時見(西南大學教師百事3平台教授);楊盼(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
摘要:生態文明教育是促進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生的重要支柱,是培養現代文明人生存與發展的必備素養,以及維系生態平衡的關鍵保障。從關鍵要素來看🫣,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效推進源於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在主體要素方面需要增強實施主體的生態責任,在客體要素方面需要培育社會公眾的生態意識👧🏻,在過程要素方面需要提高教育活動的實際成效。目前,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面臨課程內容設置、組織機構協同、教師教育能力、教育評價監測等諸多方面的現實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路徑,培育具有生態人格的現代公民,構建靈活多樣的教育體系,打造多元主體協同的發展格局☑️,營造規範有序的教育治理環境🤹🏻♂️。
從“形具”到“神生”——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階段及其質量評估要點
作者💅🏽:陸一(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林珊(復旦大學發展規劃處副科長)
摘要🪓:通識教育改革為中國現代大學建設註入了人文精神與理想主義⚁。在以專業化為基本建製的現代大學,通識教育的存在形式體現著大學在育人育才方面的自覺自律,也考驗著大學積澱的精神傳統和潛在的文化凝聚力🚣🏻。通識教育的建設難點並不在於理念的宣揚、製度的構建、課程的配備等方面🙋🏿♂️;它不只是某些非專業教育要素的集合,其教育質量也不能為課程量和學分量所界定,因而大學通識教育評價的難點在於如何突破形式評價而深入到實質評價♞。本文根據長期的經驗研究🧚🏼♀️,討論了通識教育兩個建設階段的具體表征——大學通識教育如何從“形式具備”進階到“精神生成”。
教育的節奏與創新人才培養的循環
作者:陳先哲(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百事3教授)👨👨👦🍀;王俊(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百事3博士研究生)
摘要:懷特海的“教育節奏論”對創新人才培養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浪漫階段”到深化知識的“精確階段”,再到將知識和原理應用於具體場合的“綜合應用階段”,有利於喚起學生深度學習🧙,並適用於不同周期形成創新人才培養的循環🏌🏿♂️。在教育體系大循環周期中,學齡前和小學階段作為浪漫階段,應通過創設生活性的環境和改革僵硬的考核機製🚖,為學生預留想象力的空間;中學階段作為精確階段,應加強知識的精確學習並註重自由與紀律的平衡🧏🏿♂️;大學階段作為綜合應用階段,應促使學生將知識和原理應用於具體的場合。在大學本科教育的小循環周期中,在浪漫階段,創新人才培養應以“風格”培育為目標,打造校園人文環境並呵護學生的想象力;在精確階段,應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為學生的知識關聯和思維發展提供指導;進入綜合應用階段後🪔,應以項目孵化製為載體,在應用和創造的場景中賦予學生知識力量。
國際與比較教育
卓越人才培養的榮譽邏輯🪪:基於英美大學榮譽學位製度的反思
作者:鄧磊(西南大學教師百事3平台教授)🐒;鄧媚莎(西南大學教師百事3平台碩士研究生)👩🏻;王紅琴(西南大學教師百事3平台碩士研究生)
摘要:榮譽是卓越人才的高層次追求,榮譽學位既是學業水平的認證方式,也是卓越人才的培養機製💸🕓。榮譽學位製度首創於英國,後被美國引入,經過三個世紀的發展👨🦳,積澱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文化內涵𓀓。英美大學榮譽學位有兩大突出特點:一是能夠加強社會各界對大學教育的重視程度,並在大學內部營造濃郁的競爭性學術文化💂🏼♂️,以打牢本科根基🌡;二是在常規要求的基礎上提高培養標準,以激勵和保障有天賦的學生發揮潛能、成就卓越。在當前我國著力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背景下,借鑒英美大學實施榮譽學位的經驗♚,對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和評價製度進行系統革新,有利於提升本科教育質量,培養卓越人才。
“走出去”後如何“走進去”?——嵌入性視角下馬來西亞英國國際學校治理機製變革研究
作者:滕珺(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張曦煜(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作為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海外國際學校面臨著“走出去”後如何“走進去”的現實困境。英國在馬來西亞的國際學校起步最早、發展成熟、體系完備🧑🏿🦳。馬來西亞英國國際學校治理在保障、管理和動力機製等方面,經歷了“從破壁到融通”“從單一到多元”“從萌芽到根植”的歷史發展與關鍵變革。未來中國的海外國際學校要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必須以製度嵌入為助推器,加強雙邊政策對接👷🏿,完善組織機構建設;必須以結構嵌入為突破口,打造高效學校管理體系,主動創新教育服務;必須以文化嵌入為著力點✍🏽,建設本土關系網絡,深化國際教育品牌建設🤣。
內容來源丨《浙大教育學刊》公眾號——浙裏論教
2024年4月22日